百亿爆炸: 傲慢与谎言的代价
【留美学子】 第1741期
教育无国界 精选文摘
净土与纯粹!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1986年 - 2020年 走过34年悲剧与反思
1986年1月28日,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即将射入太空,这一次,美国上上下下的民众,几乎都守在电视银幕前观看直播,遍及美国各地的中小学更是欢欣鼓舞,因为历史上第一次有他们的老师被选中,成为这一次任务的航天员,她的名字叫克丽斯塔·麦考利夫,她是太空教学计划的第一名成员,原本准备在太空中向学生们直播授课。
“挑战者”号飞机刚起飞,人们还完全没有进入狂欢状态,飞起的第73秒这一刻,也就是1月28日上午11时39分(世界标准时间16时39分)突然火光迸出,天空中留下缕缕青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解体爆炸了…. 机上7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解体后的残骸掉落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中部的大西洋沿海处。
人们在电视上见到挑战者号的机体分解时都诧愕、震惊、到失声痛哭,甚至许多人仍无法相信航天飞机会在瞬间发生意外,直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出来证实这项悲剧确实发生了。
这次灾难性事故导致美国的航天飞机飞行计划被冻结长达32个月之久。同时美国总统里根下令组织特别委员会——罗杰斯委员会,负责此次事故的调查工作。
是什么造成了“挑战者”号的悲剧?
罗杰斯委员会发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组织文化与决策过程中的缺陷与错误,导致这次事件的关键因素。
1977年开始,NASA的管理层事前已经知道承包商莫顿·塞奥科公司所设计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在O型环处存在着潜在的缺陷,但却未曾提出任何具体的改进意见,来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当时这个问题,被认为根本不是关键问题,完全被忽略掉了。
其实前一天,也就是27日晚间的远程会议上,塞奥科公司的工程师和管理层同来自肯尼迪航天中心和马歇尔航天飞行中心的NASA管理层讨论了天气问题。包括罗杰·博伊斯乔利(Roger Boisjoly)等部分工程师。
在发射前的会议上,有工程师一再表达他们对负责密封SRB部件接缝处的O型环,能否耐寒感到极其的担忧,而且明确的提出:低温可能会导致O型环的橡胶材料失去弹性。
当然,NASA管理层对此也展开了讨论,然而,管理层却认为当橡胶材料的主要O型环失效时,次要的O型环是否还会让固体火箭助推器持续保持密封状态,而管理层这样的假设,是否傲慢且恐怖?
考虑到这个设计只能够容忍最低华氏四十度温度的耐力,焦虑不安的工程师一再恳求再恳求:
请不要飞!
请不要飞!!
请不要飞!!!
然而NASA管理层脑海里却想的是: 如何迎合宇航局NASA的要求?全然不顾工程师的警告,而且为了发射时间按照原计划行驶,在发射前的最后报告中,隐瞒这个当初认为微不足道的技术细节。
真是老天不作美!发射当天,也就是1986年1月28日,位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现场温度出奇的寒冷,甚至温度只有华氏18度。
其结果呢?在发射的一开始,O型环失效,高热的气体排出时,一下子就烧到燃料箱,正是这个燃料箱爆炸,而使得当时最昂贵的“飞机”解体。
爆炸的原因恰恰是管理层不重视、认为技术理所当然没有问题的这橡胶垫圈失灵。
←航天飞机挑战者号罹难成员位在阿林顿国家公墓的太空梭挑戰者号紀念墓碑,大部分的遗骸皆是埋于此处。
就是这个真相的隐瞒,让七名宇航员、55亿美元的投资,瞬间灰飞烟灭。尽管“挑战者”号出事之前,NASA航天飞机已有了24次的发射成功经验。
此次灾难最明显的就是NASA与承包商的疏忽与对天气变化的无视,莫顿·塞奥科公司承认了他们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更直白地说,他们根本没有用整套的科学数据,对全部可能发生的危机预测,去统筹考虑一切。这是来自几方的傲慢与自信、甚至掩盖的真实、加上自己的谎言,最后使调查委员会定性“挑战者”号灾难是 “一场肇由历史的事故”。
这里要提到的是,调查委员会中有一位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他以自己的风格直接进行调查,而不是依据日程表进行。
费曼发现了NASA在“安全文化”上的缺失,他认为NASA管理层对安全与可靠性的评估,出现粗糙且不切实际的态度与行为。
费曼给世人留下这样的总结:
“想要在技术上成功,
实情要凌驾于公关之上,
因为大自然是不可欺骗的。
挑战者之所以悲剧,与美国NASA傲慢、谎言以及不切实际的过度乐观,导致本应该避免的空难! 假如管理层当初,能对做实事的工程师,多一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呢?
1986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后,原以为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应该痛定思痛,应该对企业文化深刻反思与变革,然而,他们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在安全问题的态度上并没有做出更大改进。
为何这样说?
2003年2月1日世界瞩目、全世界许多国家同时被直播观看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发射后,再次不幸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不幸遇难。
导致这架航天飞机解体的直接原因是:“哥伦比亚”号发射升空81.7秒后,燃料箱外表面脱落的一块泡沫材料撞击到航天飞机左翼前缘的热保护系统,形成裂缝。当“哥伦比亚”号重返大气层时,超高温气体从裂缝处进入机体,直接导致航天飞机解体。
调查报告里毫不客气地强调:“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疏忽,和那块泡沫一样致命!”
美国航空航天局一味追求航天飞机的发射进度,安全管理日益松懈,再加上受资金短缺问题困扰,最终导致“哥伦比亚”号带着问题上天,不幸毁灭。
结语
今天我们具有极其发达的高科技、超级运算系统;万里之外的火星探测车的举动都可以被地球上的科学家,精准的操控与监视;然而,谎言、傲慢与虚假报告,这些人性的丑陋,却无法被任何高科技算法,准确的评估出来。
美国的空难,说明什么?
人可以向太空挑战,但不可向真理挑战,当人性跨越了红色底线时,灾 难必然降临!
1986年对于本人是一个特殊之年,不仅那一年我踏上了留美旅居之路,而且这件轰动世界宇航史、34年前的悲剧至今记忆犹新。不仅七位宇航员已“去”,还有许多当年重要职位、或者参与者的当事人早已暮年,NASA每年1月28日对七位宇航员继续发出追思的文字,近年也有一些当事人站出来发表箴言、追述当初的过失。
历史长河中,许多事件循环往复,会有惊奇的相似之处。此文不是为了简单的回顾一段记忆中的悲剧,而是提示人们如何在完全可以避免的悲剧中,反思与警醒?
“挑战者”号灾难的事件,已经成为许多美国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中的其中之一,唯有反思再反思、警示再警示,才能避免或者化解历史进程中,不可避免、或者准确预知的各种灾难!
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曾经这样说:
“坚守最起码一点,就是我们不让谎言,通过我们自己去兴风作浪!假如我们连不参与撒谎的勇气都没有,我们真的一钱不值,我们这个民族也就无药可救了。”
作者 陈屹视线
中国77级大学生,留美旅居30余年。【陈屹视线】 1999 年伊始于《北京青年报》、《北京青年周刊》开设近 10 年专栏,已在主流媒体发表数百万字纪实作品,访谈数百人系列,其中包括:美国名校校长、世界驻华大使夫人、世界企业精英、留学生与家庭、海外写作名家等,出版 7 本畅销书,中信出版社最新力作:《名校之路 - 30年教育心经 揭示留学陷阱与误区》。2014 年创办【留美学子】公众号,一个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分享经典的公益平台。
前期发表
部分其它作品链接
【留美学子】已发1740期
五年如一日公益分享原创与经典
喜欢就点个好看吧